为中国点赞丨三湘美食之魂:湖广菜走向世界的
栏目: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0:39
“湖广熟,天下富”这句千年古谚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。湖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,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%,贡献了全国6%的粮食产量。湖南的“鱼米之乡”正在书写中国粮食安全的答卷。制度创新:从“分田到户”到“精准滴灌” 1880年代,湖南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宁乡的“包产到户”经验成为全国典范。进入新时代,湖南创新实施种粮补贴与保育、中等规模经营、粮食价格补贴相结合的“三补贴合一”改革。到2024年,补贴资金将超过27亿元。益阳元江高标准农场建设与“三农”同步推进“小田改大田”,机械化率提升至82%,亩产提高15%以上。农业农村部推出的“香农云”平台,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,让政策红利精准“滴灌”到每一块田地。科技赋能:从“杂交水稻”到 “智慧农业”。袁隆平院士团队在长沙县建设的第三代杂交大田试验田,连续三年实现亩产1200公斤以上。湖南省农科院研制的各种“M”低镉积累稻米,使重金属污染田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%。常德鼎城区,5G+北斗定位无人监管插秧机每天作业60公顷,误差不超过2厘米;衡阳市郑祥区“植物工厂”利用LED控制光谱,实现了生菜每18天落下的“湖南速度”。省科技厅实施的“揭榜、拿单”机制,成功攻克水稻耐盐碱等12项“卡脖子”技术。产业升级:从“卖原粮”到“强链条”。湖南粮食产业总产值从2015年中午的12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200亿元,形成了“洞庭香米”、“湖南油茶”等7个百亿产业集群。岳阳城陵矶港“湘粮出海”专列将湖南大米销往东南亚;长沙金霞粮库“智慧粮仓”利用物联网技术,实现“四比一”粮食存储损失小于0.8%。省实施的“优质粮油工程”l 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带动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,农民亩均增收300多元。回顾过去,中国用七十年的时间,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,从“粥熟五谷丰登”的艰难岁月,到“屋米满米、粮储丰收”的丰收景象。 2025年,湖南启动“十五五”粮食安全规划,重点打造环洞庭湖优质稻米产业带和湘中南双障区。湘西石本公村“稻鱼共生”体系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;在长株潭都市圈,“中央厨房”模式年产值已突破500亿元。背后是亿万农民面对黄土的坚守,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明亮灯光,以及机构和技术的两轮驱动。当前,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践行大粮食理念,从“吃饱”向“吃好”跨越。泱泱大国的粮草根基,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液之中。
服务热线
400-123-4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