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! 10月16日,我们庆祝第45个世界粮食日。今年的主题是“携手弘扬多元食品,携手共创未来”。超过14亿人需要吃饭,这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国情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“头等大事”关心,强调“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”。农业农村部最新农业调度显示,全国秋粮丰收已超过60%。目前,我国人均财产已达到500公斤,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认可的400公斤。中国已实现粮食基本自给,粮食口粮完全安全。中国对保就业充满信心。努力工作确保粮食产量;节约粮食减少损失,深耕“看不见的粮田”。生产、储存、加工、消费……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贯穿粮食流通全链条。坚定不移确保丰收——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,去年首次迈上1.4万亿斤新水平。但丰收之年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。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仍然威胁着粮食生产。 2025年10月14日,吉林省公主岭市,吉林米豆农民专业合作社演示机械化水稻收割作业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近日,淮淮地区出现连续阴雨天气,尤其是河南、山东等地区。部分地区农场内涝,农机作业困难,影响秋收的发展。农耕时间不等人!河南整治升级,提高过湿地块通过能力,保障秋收发展;山东带来全省机制“三秋”机制、动态更新发布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……各方协同发力、多措并举,确保全年粮食“大头”秋粮妥善落实。泱泱大国的粮食更“绿”、“更鲜”——未雨绸缪是国之道。我国是稳粮大国,为保“工”增添力量。食物怕热,在高温下容易腐败变质。在河南周口中央邱粮直储库,工作人员利用室内循环温控技术“锁定粮食“保鲜”:冬季利用北方冷空气通风冷藏,积聚粮堆冷资源;夏季撒冷源,使粮堆保持一定温度,成本低,延缓品质恶化。粮食收获运输时,害虫易混食。在安徽省阜阳市,中央储备粮阜阳直达库采用了 二氧化碳控制储粮环境,向粮食自然界注入二氧化碳,在粮食周围形成“气泡屋”,创造低氧环境,防止微生物繁殖,防治病虫害,实现绿色鲜榨……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共青农场有限公司粮食交易中心,叉车清粮准备出库 干燥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(李昂 摄)放眼全国,储粮技术更加绿色因地制宜,减少储粮量损失,提高粮食品质,让人民群众的饭碗里吃上更坚韧、更优质的中国粮食。减少“舌尖垃圾”逐渐成为“饮食新趋势”——世界粮食日这一周,也是我国家安全中的保障。今年促销周的主题是“节约粮食,人人有责”。关爱碗里的粮食,减少浪费,是对亿万农民努力的致敬,也是我们对“中国饭碗”最直接的守护。晚饭时间,浙江杭州,名店“知味观”里挤满了人。记者注意到,点餐前,服务员会提醒顾客菜品的份量,避免因顾客不了解情况而造成过多浪费。旁边有禁止剩菜和禁止剩菜的提醒点餐窗口、餐桌标牌和纸质菜单上。 2025年10月15日,浙江杭州尊贵餐厅知味观一家店内,显着位置张贴了“厉行节约,反对浪费”的提醒标语。新华社记者 黄宗智 摄 晚上9时30分,在云南昆明市西山区1903商业广场一家品牌连锁蛋糕店里,店员将剩余的蛋糕、甜品用塑料膜包好,放入密封盒中。 “当天卖不出去的面包、蛋糕我们都会打包送到工厂进行专业加工,加工成鸡饲料,让它们物尽其用。”店员说。目前,“光盘行动”在国内逐渐流行,节约粮食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“粮食新风尚”。 “饭碗”可以“容纳”陆地、海洋、天空和天空——它需要来自陆地和海洋的食物……“食物”不仅仅是食用食物。OD。肉、蛋、奶、水果、蔬菜、鱼、蘑菇、竹笋等都是很好的食物。发展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,让人们从“吃饱”升级到“吃好”。践行美食大理念,不断拓展美食边界。到2024年底,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.75亿吨,比2020年增长18.8%;水产品总产量7358万吨,比2020年增长12.3%;食用菌年产量超4000万吨……世界粮食日,我们守护丰收,赞美粮食,热爱粮食,节约粮食,共同守护“粮食”之光!